拍摄时,要善于在场景中挖掘别具一格的前景。比如古老树干,其扭曲纹理与独特形态,可作为天然画框或引导线,框住远处山峦、落日,增添画面故事性;又或者是茂密植被中的小花、溪流,作为前景能凸显生机,与远景宏大景观形成对比,让画面既有细腻局部,又有磅礴整体 。
二、巧用光线,渲染氛围
光线是风光摄影的灵魂,不同光线能营造各异氛围。
(一) golden hour (黄金时段)
日出后、日落前的黄金时段,光线柔和且带有暖色调。比如拍一张雪山作品,阳光照亮山顶,给冷峻雪山镀上温暖金边,与周围暗部形成明暗对比,凸显山峰立体感;还有雪山下花海作品,暖光洒在花海与山体,营造出浪漫、梦幻氛围,让整个画面如童话世界。此时拍摄,要提前到达场地,规划构图,利用低角度光线,让光线穿过景物,制造光影交织效果,增强画面感染力。
(二)特殊光线效果
比如当光线透过植被缝隙形成的光束,这种丁达尔效应光线,能为画面增添神秘、梦幻感。拍摄时,选择林间、瀑布附近等水汽、尘埃多的环境,在侧逆光或逆光下,捕捉光线穿透介质的瞬间,让光束成为画面亮点,突出自然的奇幻。还有闪电与云层、麦田的结合,特殊光线(闪电)打破常规画面宁静,制造强烈视觉冲击,不过这类拍摄需关注天气,做好安全防护,抓住瞬间机遇 。
三、构图:平衡与引导
(一)对称构图
比如拍雪景作品,湖面倒影与实景对称,雪地裂缝也有对称延伸感,让画面稳定、和谐,强化宁静氛围。拍摄对称构图,可寻找水面、镜面、雪地等对称载体,将主体置于对称轴,注意画面整洁,避免多余元素破坏对称美感。
(二)引导线构图
很多风光摄影作品都运用此技巧,比如拍雪地、溪流、河流,它们像无形线条,引导观者视线从前景到中景、远景。拍摄时,留意场景中自然线条,如道路、河流、山脉轮廓等,将其融入构图,让画面有秩序感,引导观众领略风光层次 。
(二)三分构图
把画面横竖分三等份,将主体放在交叉点或线上。比如拍雪山作品,山峰置于右上交叉点,既突出主体,又让周围云雾、山峦有展示空间;再比如拍花海、山峦、天空按三分法分布,平衡且有层次。拍摄时,可借助相机网格线,快速定位主体,让画面布局合理,避免头重脚轻或元素拥挤 。
四、捕捉天气与季节特色
不同天气、季节赋予风光独特面貌。
(一)天气
比如有的作品展现的雷暴天气,乌云、闪电与麦田结合,呈现震撼力量感;有的作品中,特殊形状云层(如荚状云),为画面增添奇幻氛围。拍摄时,关注天气预报与天气变化,雨天可拍水幕、倒影;雪天拍纯净雪景与光影;多云天利用云层层次、形状,为画面添彩,让天气成为创作元素,而非阻碍。
(二)季节
比如拍夏季风光,花海、绿草、湖水,充满生机;再比如拍冬季雪景,寒冷静谧。拍摄时,紧扣季节特征,春天拍繁花、嫩枝;夏天拍葱郁植被、灿烂阳光;秋天拍金黄落叶、澄澈天空;冬天拍冰雪、枯枝,用画面传递季节温度与气息,让观者感受时间流转中的自然之美 。
五、突出主体,简化背景
风光摄影虽展现宏大场景,但也需明确主体。不比如拍雪山作品,周围山峦、云雾作为背景,突出中间被阳光照亮的主峰。拍摄时,通过构图、光线突出主体,比如让主体受光更充足,背景稍暗或简洁;利用大光圈(虽不强调后期,但拍摄时可设置)模糊背景,不过风光摄影常用小光圈保证景深,所以更靠构图裁剪、元素取舍,让主体在画面中醒目,又不孤立,与背景和谐共生,共同诠释风光主题 。
六、利用色彩搭配
色彩是传递情感的语言。
(一)冷暖对比
比如暖色调的天空、落日,与冷色调的雪地、湖水对比,既冲突又和谐,增强视觉冲击力;再比如雪山冷白、阴影冷灰,与阳光暖金对比,凸显山峰立体感与神圣感。拍摄时,寻找冷暖元素共存场景,利用光线、景物固有色彩,制造对比,让画面生动 。
(二)色彩和谐
比如有的风光作品,绿色植被、蓝紫色小花、蓝绿色湖水、暖金色山峦,色彩搭配协调,营造清新、美好的氛围;还有的作品,粉色花海、紫色小花、蓝紫色天空、灰白色雪山,色彩交融,传递浪漫宁静。拍摄时,观察场景色彩关系,选择色彩过渡自然、互补或同类色搭配场景,让画面色调统一,给人舒适视觉体验 。
七、等待与耐心:捕捉最佳瞬间
风光摄影常需等待,等光线、等云雾、等特殊天象。有的作品中,独特云层形态,需长时间观察天气变化才能捕捉;有的作品,山间云雾缭绕的效果,可能要等风、等气流变化。拍摄时,提前到达拍摄地,耐心守候,观察光线移动、云雾聚散、天气转变,在最佳时机按下快门,可能几分钟或几小时等待,换来独特瞬间,让作品区别于普通快照,具有独特时间印记与艺术价值 。
八、融入人文元素(或独特视角)
风光摄影作品虽以自然为主,但融入人文可增添温度。比如麦田里张开双臂的人,让宏大自然场景有了人文互动,凸显人类在自然前的渺小与对自然力量的呼应。拍摄时,可适当加入人物(如徒步者、观景者)、人文建筑(如古老灯塔、乡村小屋)等,不过要注意比例与融合度,让人文元素成为自然风光的点缀与故事补充,而非破坏画面和谐,也可寻找独特拍摄视角,如从树洞、冰洞拍摄,以新奇视角展现熟悉风光,带来视觉新鲜感 。
九、善用框架:营造画中画的沉浸感
框架是风光摄影里极具创意的技巧,能为画面打造 “画中画” 效果,增强沉浸感与故事性。比如古老树干扭曲形成天然框架,将远处落日、枯树与天空框入其中,既突出主体,又借框架增添画面层次与复古质感。
拍摄时,要善于挖掘自然或人文场景里的框架元素,像树洞、门窗、岩石缝隙、拱形桥洞等。框架选好后,把想突出的风光主体(如山峰、落日、湖泊)置于框架中心或黄金分割点,让框架引导视线聚焦主体,同时框架自身的纹理、形态也成画面装饰,丰富视觉体验。
需注意框架与主体比例协调,框架太大会压过主体,太小则难起引导作用,多尝试不同角度、距离,找到框架与风光融合的最佳平衡点,借框架为风光作品加 “独特画框”,让观者透过它感受自然之美 。
十、广角拍摄:拓展视野,展现宏大
广角镜头是风光摄影的 “空间魔法棒”,能极大拓展画面视野,呈现宏大场景。用广角拍摄,能将连绵山脉、蜿蜒河流、广袤山谷纳入,展现出山河辽阔;借广角,可以让前景小花、中景溪流、远景雪山层次分明,凸显空间纵深感。
拍摄时,广角镜头适合表现大场景风光,像辽阔草原、连绵山脉、浩瀚海景。利用广角的畸变效果,让前景元素(如岩石、树木)夸张化,增强画面冲击力,引导视线向远方延伸。
但要注意校正边缘畸变,避免画面元素过度扭曲失真;同时控制曝光,广角拍摄易使画面边缘过暗或过曝,可借助渐变灰滤镜平衡光比,让天空、地面都清晰明亮,用广角镜头把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尽情收纳,让观者通过画面感受天地广袤 。
总结
以上 10 个技巧,从构图、光线、元素利用到拍摄心态,涵盖风光摄影关键环节。
但技巧是工具,创作核心是创作者对自然的观察、感受与表达,带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好奇,运用技巧去捕捉、去讲述,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风光作品。
让每一幅画面都成为自然与心灵对话的窗口,传递大自然的壮美、宁静、奇幻与力量,让观者透过照片,暂别喧嚣,沉浸于天地之美,感受自然给予的治愈与启迪,这也是风光摄影的魅力与意义所在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