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黑熊

台灣黑熊

從1997到2000年共有15隻玉山國家公園的臺灣黑熊被裝上無線電項圈,目擊黑熊的事件非常多,有證據證明尚有300隻臺灣黑熊存在。從1979年開始臺灣黑熊正式被列入保護動物。但盜獵可能沒有因此禁絕,對台灣黑熊的危害依然存在。當年捕捉到的15隻黑熊中,由於盜獵陷阱有8隻喪失了腳趾或是腳掌。

從1999年至2007年間,臺灣黑熊依中華民國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列入瀕危動物或珍貴稀有動物,之後在農委會公告的《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》中屬於「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」[11]。在國際上,亞洲黑熊屬《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的附錄I,禁止國際間對這個物種任何產品與任何形式的交易[12]、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《IUCN紅色名錄》易危物种[13]。

族群移動方式與分佈調查

编辑

屏東科大黑熊研究團隊自2008年起,就陸續將野外之黑熊,以捕捉方式進行形質測量與DNA建檔、用戴頸圈方式,偵測其族群移動方式與分佈,倘若發現受傷黑熊,還能及時救治處理[14][15][16]。

現存數量估算:

資料累計自2009年至2014年間:

DNA分析(個體鑑別-玉山國家公園範圍):139隻。

捕捉繫放(大雪山區域):8隻。

以捉放法方式去估算現存數:約200隻左右(600隻-研究者表示應是高估的狀態)。

中途照養、人為照護及野放山林

编辑

中途收容:

當急需暫時性的人類照護(降低人為接觸、不讓人與食物印象產生連結,臨野放前須作"趨避訓練")、並靜待評估下一步處理與方向(例:野放或圈養)。處理方式:規劃一獨立空間(野場),利遠離圈養個體,避免嗅覺、視覺之可及因素,以降低彼此干擾因素。

野放(優先考量):

野放地點考量:1.遠離人群。2.食物充足。3.評估預野放區域,其熊個體數量、密度多寡,野放後對當地族群基因之影響。當確定適合地點後,再決定後續運輸模式,4.野放後之追蹤時效(歷四季監測較理想且完整)。

圈養(最終選擇):

永久性收容(地點為低海拔試驗站,適用無法再回返野外生存之個體,施以與野放、中途照護相反模式處理)。

易產生之缺點(倘若環境與空間處理不當,則易出現動物刻板行為模式,嚴重時將自殘[17][18])。為避免出現動物刻板行為,除提高黑熊們生活環境豐富化。在2017年,特生中心亦針對每隻黑熊個體特性,進行個別化動物行為的訓練,以提升身心健康[19]

實際案例:

中途收容:

1976年(民國65年),花蓮縣豐山村一婦人意外收養到一隻小台灣黑熊(當時誤將小熊當成狗仔飼養,收容了為期一年多,因其體型愈養愈大,脾性也愈大愈兇,後擔心其若逃離牢籠後會誤傷到鄰里而棄養之)[20]。

2022年4月12日,早年編號為「711」之公台灣黑熊,改以新編號「568」再度重新野放(預計野放至海拔1,380公尺之原始闊葉林)。

野放:

2019年4月30日,「南安小熊(Buni)」(2018年7月走失)歷經各方團隊協助,最終野放花蓮縣卓溪鄉山林中。同年6月29日(野放小熊後的第二個月),於一處山岩大崩壁芒草基部乾燥處,發現野放小熊自動脫落的衛星訊號追蹤頸圈,追蹤團隊觀察周遭生活環境,預判野放效果成功。

2020年5月17日,臺東林管處於中央山脈深處,野放一隻年前(2019年7月27日)與母熊走散的小母熊(廣源小熊-Mulas),其歷經了約十個月的野放訓練後,才達到野放標準[21][22]。2021年6月,臺東林管處運用衛星發送卸除頸圈指令訊號,解除Mulas頸上追蹤頸圈[23]。

圈養:

臺北動物園(計有10隻左右)、六福村、屏科大、壽山動物園與特生中心各自均有圈養黑熊(大都以教育展示為主),南投特生中心則位處山林內,目前育有7隻來自各方收容的黑熊[24]

建立基因資料庫

编辑

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,利用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,黃美秀研究團隊所提供(多年蒐集)的臺灣野外黑熊排遺,建立起臺灣第一座野外黑熊基因資料庫。利用排遺裡的DNA,建立臺灣黑熊族譜關係與親子鑑定,自2009年至2019年止,已建立157隻野外黑熊基因遺傳樣本。此舉可避免台灣黑熊因近親繁殖,導致族群數量逐年縮減(易引發隱藏性基因缺陷及疾病)[25]。

未來計畫(細胞複製再生計畫),當必要時,可取出液態氮(零下196度C)低溫冷凍之活細胞,以細胞複製再生技術,複製出台灣黑熊。

相关推荐

法国罢训内幕:三大佬胁迫年轻队友 冲突险些成群殴
365在线体育官方网站入口

法国罢训内幕:三大佬胁迫年轻队友 冲突险些成群殴

📅 07-27 👁️ 5376
音乐风向标丨云飞与妻子郭津彤合唱《云在飞》,太美了!
[世界杯] 巴西 vs 日本 4:1
beat365倍率

[世界杯] 巴西 vs 日本 4:1

📅 07-11 👁️ 632